一、背景簡介
- 60年代施樂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辦公設備的生產者,他所生產的影印機名聞天下
- 之後受到日本的威脅,80年代最先建立起標竿制度(benchmarking),像其他優秀的行業學習,並且提高企業的競爭力
- 90年代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知識管理體系,為組織的競爭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
二、導入流程
- 探索知識管理時引發資訊管理體制的改革,說明了知識管理對傳統資訊管理的體制的推動作用
- 施樂公司上下統一目標
- 認識知識管理可以有效實現企業知識的共享,使企業能對外部需求能快速反應
- 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資源預測外部市場的發展方向以及其變化
三、成功經驗
- 密切注意以及深入研究知識管理發展趨勢,重新審視原有的體制
積極主動地投入研究資金,啟動了名為知識創新的研究工作大量且深入的研究。已現有的知識資源為基礎,對原有的文件檔案進行整合,必須對傳統的資訊管理體制做改革,才能達到企業發展的策略需要 - 大膽的從資訊管理轉向知識管理,並設立知識管理主管
將原本單純以實體管理為主的轉向以內容管理的模式。在資訊管理的體制上也有所突破,資訊管理部門不再是脫離業務工作以外的部門。公司設置了知識管理主管主要是將公司的知識變成公司的效益 - 建立企業內部網路
施樂公司建立的名為知識地平線的內部網路,命名的原因為產業剛興起,社會對知識管理的理解和行動的開始。 包括以下六方面:
1.工作空間:員工可以分享文獻和思想的虛擬空間,內容可以自我組織及自我維護的
2.知識管理新聞:包括有關知識管理的新聞、事件、報告、演講和各種活動通知。這項內容每週更新一次,在事情較多時更新更為頻繁。
3.事件:存儲有關知識管理的會議、研討、演講等信息。
4.知識的蒐集:這個知識庫保存知識管理研究資料、發展趨勢和最佳實踐案例,其中也包括施樂職員已經做的工作和有關施樂公司的文章。除此之外,還有有大量施樂的知識管理案例研究。
5.產品、技術和服務:保存施樂公司及相關公司的知識產品、技術和服務信息。
6.相關網站:連接了與知識管理有關的15—20個網站。 - 建立企業內部知識庫
知識庫建立在企業內部網路上,提供了基本的安全措施以及網路權限限制功能,達到知識共享,內容包括:
1.公司的人力資源狀況
2.公司內每個職位需要的技能和評價方法
3.公司內各部門、各地分公司的內部資料
4.公司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等歷史資料
5.公司客戶的所有資訊
6.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及合作夥伴的詳細資料
7.公司內部研究人員的研究文獻和研究報告。
四、結論
施樂公司改變了傳統資訊管理的模式,取得了業務上的成功。以內容管理為主,而且積極參與到業務流程的改造,將客戶資訊存到內部網路的知識庫,有利於組織業務的進一步發展
五、心得
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,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、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。在經濟時代,知識是企業的戰略性資源,知識管理是企業面對新形勢所做出的戰略反應。看了許多案例,大部分都從知識的分享開始做起,進行匯集和整理,創造組織績效並提升組織的競爭能力。
在台積電以及此案例中可以發現,知識管理的成功因素我們可從組織如何推動知識管理、組織的資訊系統架構、組織的文化面等等來評估。面對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組織如何快速反應,並且創造組織的競爭優勢(know how) ,算是導入知識管理重要的動機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